联合早报网 薛涌
----
十年前,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还是美国的大约一半,现在大家平起平坐。能源消耗的上涨速度之快,还是相当惊人的。如何抑制这种上涨,中国还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方案。
《华尔街日报》7月20日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最新数据报道,去年中国消费了22亿5200万吨油当量的能源,美国消费了21亿7000万吨油当量。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对此,中国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司长周喜安即刻进行了反驳,称国际能源署不了解中国的情况,数据不准。他接着举出一系列事实:中国“现在有四个第一,水电装机全球第一、太阳能热水器的利用规模全球第一、核电在建规模全球第一、风电装机的增速全球第一。”
24小时之内作出如此坚决明确的反应,速度之快仿佛是危机管理,透露出中国本能地拒绝“第一能源消耗大国”的“国家心态”。究竟谁的数据更准确,我们暂时无法判断。但是,中国的“四个第一”,并无法降低中国的能源总消耗量。国际能源署数据是以“油当量”为标准,也就是所有形式的能源——原油、核电、煤炭、天然气以及水力发电等再生资源。“四个第一”增加了中国的能源产量,并没有降低能源消耗量。
另外,即使国际能源署数据有问题,有几大现实我们很难回避:第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是早晚的事情。这次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只是把过去人们的预计提前了五年。
第二,十年前,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还是美国的大约一半,现在大家平起平坐。能源消耗的上涨速度之快,还是相当惊人的。如何抑制这种上涨,中国还没有拿出令人信服的方案。
第三,整个20世纪,最大的能源消耗国拥有最大的GDP。这显示了制造业时代能源消耗和GDP的紧密联系。但是,随着中国的能源消耗超越美国,世界最大的GDP将不再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反映了先进经济迅速从能源密集型的制造业,向绿色的高技术和服务业转型。美国在过去十年,能源总消耗正在缓慢降低。美国在2009年生产每百万美元的GDP,消耗150吨左右的石油当量,中国则高达260吨左右,效率比人家差一截。可见GDP已经不是简单地被能源所驱动。
第四,虽然国际能源署把中国抬到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国的地位,美国仍然是第一大石油消耗国。这是因为中国的能源消耗中煤炭比例占得过高,而煤炭是污染最大、对环境破坏最厉害的能源之一。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将如何治理?如何优化能源结构?这个问题尚没有答案。
第五,中国虽然石油消耗还赶不上美国,但石油进口的地域比较集中。比如,世界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沙地阿拉伯)对中国的石油出口量已经超过美国。众所周知,中东是世界最不稳定的地区,沙特又是拉登(奥萨马)的故乡。一旦那里出现不稳定,中国将如何对应?能源直接关涉国家安全,这是个铁铮铮的事实。
中国迟早成为能源消耗第一大国
从“居安思危”的角度看,中国实在没有必要过多地挑战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落到中国身上是早晚的事。为那么几年掀起口水战有何意义?相反,中国现在坦然接过这一桂冠,倒有助于强化全社会能源危机的紧迫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必须加速从能源密集型的制造业向高技术、服务业的转型;特别是要警惕一味追求GDP的地方政府对落后产业的过分保护。第二,全民的环境意识有待加强。比如,建筑物的能效,中国的老百姓还很少考虑。当然,这两个面向之间还有着强烈的相关性。
在美国,越是投身于高科技等创新型产业的人,生活越低碳,越倾向于自行车(脚踏车)而非汽车。乃至自行车成为中高产的时尚。中国开私人车成风,除了公交发展滞后外,汽车已经成为中场阶级身份的标志,具有炫耀性消费的因素。这是典型的蓝领制造业文化的影响。因此,经济转型不仅是一场产业革命,也是文化变革。在这方面,中国不能永远滞后。
可惜,一旦在能源消耗方面成了世界第一,中国的国际责任就陡然增大,在低碳、减排等等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所以,这样的头衔,来得能晚一天就晚一天。这种心态,不是向前看,而是现有的便宜能占一天就占一天。这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心态”,和工价能压低一天就算一天,人民币升值能拖一天就是一天的心态,如出一辙。这种赶鸭子上架式的发展战略,只能使中国处处被动,丧失了前瞻性。有远见的发展战略,是在面临挑战之前,就准备好回应挑战的框架和条件,在没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前,就为将来站在那个地位作好准备。如果都像富士康那样,能压榨你一天就多一天利润,甚至采取鸵鸟政策,避而不看即将到来的现实,那么最后只能面临突然的危机而措手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