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杂谈、时评资料

世博带出的管理学分

联合早报网 陈迎竹

----

    到本周为止,上海世博会已经过了一半。从2002年申办成功,经历8年的筹划,对上海人来说是五味杂陈的感觉。 

  开幕式犹历历在目,转眼已经走到半途,世博后的规划也已经紧锣密鼓在讨论中,展馆的去留、土地的处理、人员的安置等等,据了解,有关方面和专家正在与政府密集磋商,列举各种解决方案。 

  以世博会规模之大,这三个月来的负面事件相对只能算瑕疵,连最挑剔的媒体大概也找不到太多太大的缺陷,更没有惊世的大新闻,这对媒体来说未必是好事,但对上海和世博会不能不说是至今为止的一个成功。 

  但是这个成功背后的代价显然非常大,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参与的安全人员、安全规范和设施,难以计算。而服务者与工作人员人数之多,也是秩序大体良好、成功运行的一大关键。 

  这一切,其实早在世博会之前密集的各种记者会,就可以看出各个单位所投入的管理、训练与整合工作之繁杂,如果世博会可以为上海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那它为官方与学界所直接提供的锻炼更是难以估计。 

  总规划师吴志强因世博会而声名大噪,演讲、访问邀约不断,半生心血研究世博会,终归有了可观的成果。 

  但是更大的成果其实是在这过程中整个上海的吸收。实际的整合与操作是一门庞杂的学问,世博会前后,许多城市的官方开展各种公共教育、舆论宣导,是为了让世博会避免出现参观者不文明的行为,这对广大的中国人是一种教育机会,而官方与学界内部所获得的教育,也必定非常丰盛。 

  本栏曾经说过:“无论高铁或者磁悬浮项目,甚至目前在上海积极进行的‘大飞机’项目,都应该被视为中国对技术的追求,更甚于单纯的经济和速度。今天中国在各种技术上近乎饥渴的钻研,从‘两弹一星’时代已见端倪,那不只是为了保障富强,也是为了不因技术落后而受制于人。” 

  同样,世博会固然是中国展现强盛国力的一个事件,但是它与运动类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单纯靠少数人的技艺就能表现。从城市主题发展开来,它涉及一系列当前甚至未来的技术、思维,必须频繁互动的专业与非专业人员数不清,如果没有谦卑的心理,很难在这个冗长的过程中,吸收、学习并且作出妥善的规划与安排。 

  许多人看世博会第一当然是看热闹,其次是看城市建筑、科技等主题与思想,但是这背后管理思维的运行,却应该是上海乃至中国最值得珍惜的收获。 

  清末北洋舰队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但是后人研究,北洋舰队不堪一击,除了和硬件没有适时更新,与作战思维、训练和管理等软件也有重大关系。 

  许多技术的取得在全球化大流通的时代,并不困难,难的是在获取之后,能不能、用什么方式善用它,使它发挥最大功能,为人类增进福利。 

  获取技术除了改善环境,必然也会带动管理模式的创新,因为每一种技术的运用和经营都需要特定的管理方式,而不同技术相互结合与运用,可能又需要管理模式上的调节,在这过程中,创新的管理模式必然应运而生。 

  无论建筑技术还是规划思维,世博会应该都给中国留下不少可观的财富,而掌握这些财富所需的创意管理模式,也必然逐步生根发芽。在不断强调创新经济的时代,执政者、学界、企业界乃至普罗百姓,能不能在经济发展与技术取得的同时,在管理文化方面精益求精,推陈出新,决定了中国与现代文明的距离。


网站介绍( www.websitesworld.com )  提供旗帜广告与链接服务
© Since 2003, Websitesworld,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