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杂谈、时评资料

把政务放在“金鱼缸”里接受挑剔

作者:刘戈

----

  笔者的一位朋友是一家小公司的会计。最近,在送工商局年检的财务报告中,他自然而然在“所属区域”的表格中填上“海淀区”。到了工商局才知道,正确填写应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但从没有人告诉他,也没有任何书面或网络通知下发过指明这一项标注。公务员和蔼地告诉他,没有通知,但这是规定!您来之前为什么不打个电话问问?要重填!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一下午的时间、50块钱车费以及晚饭时的坏心情。

  这是一个普通群众以及一家小企业在和政府打交道各种不快中最轻微的一个,也可能是每个普通人和每家企业几乎都要面对的微不足道的烦恼。这种由各种轻微的、中等的、强烈的不快构成的心情,就自然转化成人们对政府的评价。

  看起来,最近油田漏油、大桥垮塌等一系列恶性事故催生了中办和国办日前出台关于政务公开的新通知,但认真阅读这个通知就会看到,它实际是对政府政务公开相关各个方面以及方法、规范的重新强调。也可以解释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有关政务公开的各种法律、法规并没有得到认真、主动的执行。

  这些重大事件似乎和我讲的小故事毫不搭界,但实际上,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同样的惯性思路和例行态度的产物。这种弥漫在每一个大小机关的惯性思路是———及时、详细、全面地向人民群众公开政务并不是政府必须尽的一项责任。这种沉淀在每个大小机关中的例行态度是———即使公开政务,也只公开对自己有利的一部分,而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

  在这种思维惯性下,一家基层工商局会毫不在乎成千上万个会计在拥堵的路上往返耽误,并把原因归于会计自己不细心;杭州市政府会在钱塘江三桥垮塌后不久宣称,桥塌是因为汽车超重,绝口不提过去这座大桥的建设指挥者和主管副市长因为此桥建设中的贪腐被抓;国家海洋局就会将由于中海油的合作方作业失误导致渤海发生漏油事故的消息在一个月内不公开,并且解释说,不公开是为了给大家一个更全面的交代。而甬温铁路特大事故发生后,也长时间看不到有人告诉公众两辆动车追尾的大致过程。

  在这些大小问题中,人们该及时被告知的信息,总是晚到;人们该全面获知的信息,总是简化;人们该准确掌握的信息,总是模糊。即使我们怀着善意,不把有意隐瞒作为一种常态来考量,那么这些晚到、简化、模糊的信息也足以让公众在做出判断时失去耐心,而相信各种猜测和谣言。政府公信力在一项项民生工程中艰难建立,却在政务公开的失误和失败中轻易被摧毁。

  政务公开推行多年而效果不佳的真正原因并不全是各级机关不重视或者缺乏专业水平,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不断对各级官员进行培训,效果不佳是因为大家缺乏这种动力。显然,全面、准确、及时、规范化的政务公开就是绑在各级官员身上的绳索,没人愿意主动把自己放在金鱼缸里接受目光的挑剔。没有政务公开的惩戒机制和问责机制,就不可能真正把信息公开的工作能够有效推进。

  没有在过程中全面公开,就没有群众在事情或者事故发生时的理解,也就不可能得到政府想要的那份客观评价。


网站介绍( www.websitesworld.com )  提供旗帜广告与链接服务
© Since 2003, Websitesworld,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