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劼
----
好久没有谈论“中国威胁论”的英国媒体在2月份又拿出了“新证据”。英国广播公司最近推出了一部系列纪录片《中国人来了》,外派记者走访非洲以及南美国家,感受当地人对中国人的“真实心态”,结果发现是抱怨的多,担心的多,感激的却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英国广播公司,最近宣布要关闭中文广播服务,这甚至被认为是英国对华宣传力度削弱的标志。但如今,两件事情放在一起,就足以提醒中国,在软实力交战中,西方从来没有放慢脚步。
虽然英国媒体这一轮描述“中国威胁论”的角度没有放在本国市场,却用走进普通人生活的方法,用“是中国人的需求,才让巴西的树木遭到严重砍伐,用去当作矿山需要的燃料”等角度,让英国人看得心惊肉跳。不要小看这些柴米油盐中谈到的抱怨,因为这些才最能打动寻常老百姓。
年初,英国广播公司的裁员和“美国之音”关闭中文广播服务的消息,在西方媒体引发一种唱衰论调。有舆论认为,在金融危机打压之下,欧美国家的国力不堪重负。西方政府再也不能继续在对华舆论宣传上赔本赚吆喝了。风水轮流转,5.8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中国在对外宣传上的阵势前所未有。
可是一部《中国人来了》就足以让中国人冷静下来想一想,即便是在欧美削弱了对华宣传整体力度的时候,在中国将自己的外语媒体推到世界前沿的时候,中国是否真的在这一轮形象宣传战中占据上风了呢?
冷战史告诉我们,软实力的较量从来都是此起彼伏。1957年,苏联在一年间将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曾就此阐述,苏联在科技上的成就不仅让许多欧洲人相信苏联在航空领域领先于美国,还让他们相信科学在苏联文化中比在美国文化中更受尊重。
可不到10年的光景,苏联入侵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让东欧邻国感到苏联的国力威胁,进而为美国找到了反败为胜的机会。当时间再往后推移40余年,美国的公共外交又因为伊拉克战争、美元长期主导金融市场等因素,而被冠上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骂名。
中国眼下要做的事情听起来很简单,那就是告诉世界,中国愿意和平崛起,而不是以损害他国利益来壮大自己。但要把这个道理说通,软实力政策就要不断求新求变,因为对手从未放慢竞争的脚步。种种说法当中,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2月21日的总结发言最生动:“互联网才是21世纪的公众场所,是全球民众的市区广场、教室、集市、咖啡馆。”
笔者是在网站上在线补看的《中国人来了》,这让笔者切身体会到,传媒科技是中国在现代化软实力较量中面对的重要挑战。在这方面,凭着脸谱网和推特网,西方政治家们显得更有自信。别忘了苏联在冷战中的遭遇,无论如何,想在软实力竞争中不落人后,中国需要一边快跑,一边把自己的故事讲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