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杂谈、时评资料

清华农村生源锐减是面镜子 

作者:李光金

----

清华大学招办主任于涵表示,今年清华已启动近十年录取的清华学生生源结构状况调查,包括学生的生源地。数据显示,今年清华所录取的新生来自全国近1200所中学,其中县级中学300余所,县级以下中学学生近500人,只占清华新生的七分之一左右。(8月18日《新京报》)

看到清华招办发布的这个数据时,心里不禁掠过一丝“凉意”。300所县级学校,共有500人左右能读清华,每所学校平均不到2人。清华大学曾公布2011年本科招生章程,全国招生规模为3360人,剩下的2800多个名额便从县级以上中学录取。颇具看点的是,2009年在网络上红极一时的“奶茶MM”被报送至人文科学实验班,据说她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健美操特长,这得让多少人“羡慕嫉妒恨”?

“不张嘴”的数据会说话,清华生源的趋向性是很明显的。尽管该校招办负责人表示,此次调研“跟媒体报道没有关系”,但是仍可以视为对8月初一则《穷孩子没有春天?》的报道的回应,报道称“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而当年高考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现在跳出案例本身再观察,清华农村生源锐减像一面镜子,照出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差距拉大。清华“畸形”的生源结构是“教育之树”在大环境下结出的“苦果”,反衬的是教育不公的背景。

县级以下的中学学生无法“跃龙门”,这与“超级中学”垄断国内一流高校的生源有直接关系。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今年6月份,《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集中于省会或大城市的“超级中学”,几乎垄断了该地区的优秀生源和教师,加之拥有较多的经费和政策支持,高考成绩连年优异。以陕西省两所“超级中学”为例,2010年,西工大附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占全省的比例为36.1%,高新一中为26.1%。悬殊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首先是蛋糕整体太小。中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多年来并未达标。其次是资源分配不公,城乡差异、地域差异明显且逐渐加大。“超级中学”就是这种差距的典型体现。今年“两会”期间关于“教育改革”的调查,75%的人认为当前教育改革措施还有诸多不足,对于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66%的人认为在农村教育上投入偏低。

“收入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时,但是教育不公平会影响人的一生。”2009年温家宝总理的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有这样一句话,他特别提到要关注农村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两年之后再读,不免慨叹连连。


网站介绍( www.websitesworld.com )  提供旗帜广告与链接服务
© Since 2003, Websitesworld,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