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杂谈、时评资料

县委书记“高危”的另类成因剖析

作者:夏雨晨

----

关于县委书记如何成为高危群体,近来颇受热议。评论几乎一致认为,县委书记的“高危”,是因为他们的“权力过大和过于集中”,是因为他们”缺乏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对这些成因,我有点不以为然。

评论和甄别一件事物,必须既要认清它的共性,又要发掘它的特性。在这里,“权力过大”和“缺乏监督”固然是县委书记们之所以高危的重要原因,但它并非县委书记的“专利”,就是说,所有的腐败分子,都摆脱不了这几个“法器”,局长如此,县长如此,市长、市委书记、省长、省委书记概莫能外,这是贪腐成因的“共性”,为何就这么老生常谈地把它们加之于县委书记呢?我以为这样的分析并无实际意义。

如果说县委书记是“高危”的,那么我们不能撇开他们所处的各类环境,这才是催生他们高危的特性之所在。

首先,县委书记所处的人文环境相对恶劣。地级以上,官员们所接触的,大都是党政领导,而党政领导所受的教育让他们有更高的是非鉴别能力,而县委书记却决然不同。在中国,县级是真正意义上的承上启下的机构,他们不仅要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更要组织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县委书记的职能决定他们所接触的人,不仅有农夫摊贩,而且有素质相对低劣、草莽气息浓厚、投机之风盛行的乡村干部和奸商猾贾,他们的行贿可以天马行空,悖逆常理,那县委书记固然是难以招架的。何况,长期处于低劣的人文环境之中,耳濡目染,近墨则黑,这是造成他们“高危”的重要原因。

其次,县委书记所处的升迁环境相对悲观。很心仪人民日报詹国枢的一篇文章,说“有史以来团中央没有一名高官因腐败落网”。这个“零腐败”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固然是因为团中央有优良的传统、纯净的环境和优秀的领导人,但有一点也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们还有着光明的政治前途。回过头来看县委书记又是个什么状况呢?一般在他们这个职位,年龄已到了50岁上下,除了个别靠山硬朗的,其升迁大部分充其量就是去上一级干个副职,或“退居”人大政协。对前途的悲观失望,也是他们加快高危步伐的重要原因。

第三,县委书记所处的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正因为县委书记责任重大,上级对他们的倚重,导致了对他们的行为要求严格不足而宽松有余。大凡书记县长有了矛盾冲突,板子打的十有八九是县长;县委书记有了过失,上级总是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恶习积沉疴,焉能不高危?

针对上述三点来遏制县委书记的“高危”,也许比那些空乏的“权力过大”和“缺乏监督”要实在得多。


网站介绍( www.websitesworld.com )  提供旗帜广告与链接服务
© Since 2003, Websitesworld,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