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杂谈、时评资料

打死都不信 

作者:徐达内

----

一、死了?没死?

中国正在为缺乏信任而付出越来越大的社会运行成本。多数评论家认为,这是政府过去频繁造假导致的恶果,不应责难老百姓“老不信”——在周克华案上,更准确的说法是“打死都不信”。

上周五下午,立功民警王晓渝在新浪微访谈中以“周克华这么凶残的罪犯会自杀吗”的反问,来回答“他是自杀还是被你们的子弹致命的”的质疑。然后,他表现出对另一个提问的不明所以:“陈子河是谁?”

比起有关周克华是被直接击毙还是中枪后自杀的疑问,更骇人听闻的指控此时已难以回避——那个倒在血泊中的到底是不是周克华?会不会是一个被误杀的便衣警察?这种说法可以对重庆警方的一等功形成根本性否决。

中国青年报昨天完整地记录了《“陈子河”为何成了周克华》的过程:“周克华到底死没死?这在中文互联网上又成了一个问题,有人指名道姓地指出,被击毙的不是周克华而是湖南便衣警察陈子河。8月19日,重庆公安通过微博辟谣,‘悍匪周克华已被击毙毫无疑问’。而被乌龙的事件主角,网友‘陈子河’则表示,‘如果他们不封我的文章,应该不会有此谣言。’”

根据这份对网络传言的追溯,陈子河8月16日中午分别在博客中国和博联社发表文章《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便衣警察》,文章汇总转载了一些认为周克华没有死的网络质疑——认为周克华的穿着与警方便衣相似,一代身份证有作假嫌疑,而现场展示的证据有一张重庆到长沙的火车票,说明被击毙的可能是一名长沙的便衣警察。此外,文章还贴出了一些周克华标准照与被击毙现场照的对比分析,认为被击毙者的体貌特征与周克华不符。

但伴随着这份指控被人们热情传播,一个让原作者陈子河哭笑不得的现象发生了:“8月17日,网上出现了新的传言——‘被击毙的‘周克华’其实是便衣警察陈子河’”。根据中国青年报记者引用的推测,这是转载的过程中文章题目与作者没有清晰间隔导致的乌龙,因为“博联社的文章引用格式多为‘重庆被击毙的是长沙便衣警察_陈子河_博联社’,而也有网站用类似于‘重庆被击毙的是长沙便衣警察/陈子河’这样作者与题目分隔不明显的标题格式。”

人民网也躺着中枪。其评论频道8月18凌晨曾转载评论《面对质疑,重庆警方的淡定急死人》,原意是呼吁公布枪战视频等,其中更明确点出“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湖南长沙的便衣警察陈子河”这条谣言是转载“陈子河”这篇文章所引发的误会。但一些正在四处寻找阴谋证据的网民显然没有看清这句论述,就已如获至宝:“人民网上传击毙死去的‘周克华’其实是湖南长沙的一个便衣警察名叫陈子河……”

在重庆官方公开回应之前,是江苏警察先拔刀相助。上周五午前,微博认证为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的@江宁公安在线叹息“为了质疑而质疑是多么的苍白无力”:“没想到网上抱持着‘被击毙的周克华不是周克华’这种怀疑论观点的人还挺多,还有网友贴出了看似合理的分析。警察蜀黍平心静气的看了看,唉,这样为了质疑而质疑甚至不惜伪造质疑内容的质疑是多么的苍白无力。辟谣:警方随时欢迎大家的质疑,但是请不要用假货来质疑。”

所附长帖先行展示了那些质疑者的证据,比如强调被打死者的穿着与身边便衣警察相像等。@江宁公安在线忍不住要嘲笑“衬衣皮鞋西装裤斜挎包大概算是这个年龄阶层的标准普通男士装了...如果仅此就推断这样打扮的都是便衣,那全国得有多少这样的‘便衣’啊?”而后,更直斥以通缉令中周克华耳朵形状与击毙照片中不符为据的质疑者“看似最高深实则最无耻”,根据对比展示,将两个耳朵形状放在一起的图片完全是造假所得:“是把左耳旋转180度来和真实疑犯的右耳进行比对!”

“拉倒吧。你们警察什么干不出来啊。只有我们草民想不出来的”——“无敌美少女小战士”显然还是不信。所以,@江宁公安在线当天说过晚安后还是要继续代人辟谣。嘲笑“说周克华随身携带的那个钱包上印有疑似警徽”的人是缘于“你想看成什么,你就能看成什么”的心理,更请来“法医秦明”,由这个“做好了被一些人称为‘五毛’的准备”的微博用户用人像鉴别技术对击毙现场的死者照片和被通缉的嫌犯周克华照片进行对比,得出耳垂、耳屏、耳夹角等许多特征相似度高的结论。

在一个仿佛全民皆可为法医的氛围下,这个真正来自专业人士的分析说服了一些人,不过,传来的另一个消息又带来了不确定感:“重庆因为防火而封山,居民需要身份证才能进出。”

这则新闻由重庆本地媒体周六正式发布,所述理由是“防火”:“在连续多日的森林火险红色预警之后,从今日凌晨开始,我市主城区的铁山坪和歌乐山率先进入封山防火期,禁止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虽然也有人找到往年同样的封山告示,但这一回,敏感的人们总是怀疑其中有诈。

周日上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重庆市公安局网安总队官方微博“重庆网警”终于决定出来说几句:“近日,重庆沙坪坝区公安分局正在组织民警,深入排查、搜查周克华曾经的藏身之地,请市民理解予以支持。对于网上质疑周克华未被击毙的信息纯属误解与造谣,悍匪周克华已被击毙毫无疑问。”

此后,这个账号连续转发来自@江宁公安在线的辟谣帖,和南京同行一起感叹“居然还有那么多人相信那个是警徽,越传越疯了还...网友的‘幽默’总是那么到位。”

立功的重庆市公安局沙坪坝区分局更是连“幽默”都没心情了,其官方账号那句“击毙的周克华DNA和指纹都已经比对准确无误,现还质疑周克华未被击毙有些滑稽和可笑”成为媒体周一热引段落。

被人一一反驳,还批评作“滑稽可笑”——孰可忍,孰不可忍?何况,质疑者现在已有了“陈子河”之后的长沙便衣警察新名字,方斌。

作家关军昨天上午发出微博“2011年10月14日,湖南日报刊发遗失声明【方斌遗失警官证,号码为:湘字第1804428】现在,急寻方警官本人。”虽然他此后声明“传播这个信息...与周克华案有没有关系,我没做任何暗示”,但是,收到这个信息的人们“都懂的”。

在经过一段有关警官证编号规则的讨论后,有人宣布找到了方斌,并贴出他之前身着警服的照片。说起来,还是湖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记者反应速度快,他们根据照片中人“其实姓段”的微博线索,来到长沙雨花亭派出所,找到那个确与周克华有几分相像的民警段志鹏,由他亲身表明“好滑稽”的感觉。在转发了这段采访视频后,代表公安局的“长沙警事”在昨晚6时发布“严正辟谣”:“近日,网上盛传被重庆警方击毙的并非犯罪嫌疑人周克华,而是长沙公安民警‘方斌’。经查,长沙市公安局并无‘方斌’此人。请广大网友擦亮眼睛,切勿信谣传谣、以讹传讹,轻易掉进谣言制造者的陷阱。对故意造谣引发严重后果的,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曾前往重庆采访的长沙晚报记者颜家文也愿为此背书,他从常理推断误杀论的荒谬:“对于毙命者为周克华我不存任何怀疑。我在第一现场待了近40分钟,民警全面露喜色,未听到任何便衣误击之说。假设警方作假,周克华再次作案怎么办?被误击民警家属如何才能安抚好?知情人如何封口?这是做不到的。另记者核证,长沙警方不存在被误杀民警。”

但这位颜记者也并未放弃他对“周克成自杀”一说的坚持,他仍在通过微博呼吁警方公布现场视频,以解答网友更多疑虑和猜测。

其实,重庆警方一直未公布相关影像资料,正是外界多有诟病之处。南都周刊记者沈亚川虽然早就承认“错杀几乎没有可能”,但仍要“对警察朋友说句话”:“无论你是以个体身份还是机构身份,应对公众关于周克华案的质疑时,都不要有任何骄矜与不耐。因为从平舆黄勇案、秀山枪案到巧家爆炸案,你们有太多很不堪的前科!公众太有理由质疑你们了。你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谦恭的释疑。”

只不过,昨天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一组翻拍尸检图虽然可以有力地证明击毙者确是通缉令上的周克华,但其出处却仍然处于暧昧状态,重庆那几个代表官方的微博账号都没有发布这组照片,本地报纸也都没有刊登。北京晨报今天声称,这组正面及侧面照是由重庆警方昨天下午公布,“警方也希望在公布这些照片后能平息各种质疑之声”,但成都全搜索网得到的回应却是“重庆市公安局并没有对外公布周克华的尸检照片”,因为“通常犯罪嫌疑人在被击毙后,中国公安机关是不会向媒体公布其尸检照片的。”

所以,在这个时候,凤凰网继续在首页推荐昨天的法制日报评论是一点也不过时的,因为文中所写正有对权力的劝诫:“面对质疑,哪怕是过度怀疑,也要有耐心回应,并且第一时间准确回应。当然,再也不做伤害公义和民众的事情,否则信任就会透支,再想修复就很难很难了。”

这篇原题为“‘周克华未被击毙’的怀疑之痛”的王石川作品,被网络编辑修改标题为“过度质疑周克华未被毙折射出民众对权力不信任”:“怀疑不是坏事,每个公民都有怀疑的权利,每个人都曾经或正在怀疑,将来还会怀疑。怀疑是因为关心,怀疑是因为有疑,怀疑是因为疑问没有及时解答。‘周克华未被击毙’的说法,在网络上流行好几天了,特别是微博上一些大V的加入,不仅‘炒’热了这个话题,也使‘周克华未被击毙’的说法仿佛有了较高的可信度……从更深层次看,周克华被击毙之所以成为坊间的过度质疑,折射出民众有强大的焦虑、不安全感和对权力的不信任感。”

新浪毕竟老道,昨天就已推荐这篇刊发在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机关报的训导,今天又已找到来自齐鲁晚报的《击毙周克华,打死都不信?》。

“为了追捕周克华,重庆公安动员了全城的警力,周边省份也严阵以待,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告破的重案,案犯被击毙时还有目击者,如果说这样的案件都不能得到完全的信任,那么还有什么能不被怀疑”——评论员娄士强不禁要叹息“提出质疑往往是比较容易的”:“几张图片加上几段文字推理,几乎没有什么成本,而官方的辟谣却总是被动的,甚至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为辟谣,重庆警方已经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官方发布,重申破案经过,甚至把案件侦破的整个过程公之于众。”

在以庐江“艳照门”中的官方不成功辟谣为先例,承认“公众对官方信息的怀疑也是正常的反应”、“重庆警方虽然面临辟谣之困,但究其根源未必仅在重庆”后,这篇头条评论将更多篇幅用于劝说“凡事都要有限度”:“过度的质疑就有些过犹不及了,也可能走向反面,比如对周克华案件侦破细节的公布,就可能被一些犯罪分子了解和利用。民间对于官方信息的不信任情绪,也凸显了一种潜在的社会风险。仅仅澄清公众对某个案件的质疑,不过是要官方再费些力气罢了,如果公众对官方发布的其他关系公共安全的信息,也一概不信,那么后果就难以想象了...当重庆警方拿出DNA检测的证据,且长沙警方也否认了便衣警察被误击的传言,质疑者如果没有有力的证据,就应该谨慎地表达自己的疑问。”

回到那位“乌龙主角”陈子河,他被自己射出的质疑子弹折回打中,但仍然坚持发布博客声明“如果他们不封我的文章,应该不会有谣言”;而传播学者张志安也继续强调着“在1个小时内迅速发布辟谣信息,否则辟谣难抵传谣”的道理。所以,连人民日报也要微博发问:“重庆警方辟谣,长沙警方澄清。然而,对周克华死讯的质疑仍未平息。这到底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还是怀疑一切的执拗?难道猜疑猜测,真的成了多元时代的隔离墙,从此再无公信可言?”

二、三个尊重

在连续三天以周克华疑云为头条的间隙,曾经有昨天午后那么一小段时间,五大门户可以把一篇迟到的新华社稿件放在首页顶端。

说“迟到”,是因为核心消息在上午10时许即已传遍微博,新浪官方的“头条新闻”也参与进来,以标明信源来自凤凰卫视的方式,宣布:“薄谷开来和张晓军涉嫌故意杀害英国公民尼尔伍德案,上午于合肥做出判决。薄谷开来被判处死缓,张晓军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

这桩宣判的新闻管制程度之严,使人民网一度也只能使用英文稿以避免被删除,新浪总编辑“老沉”也要转发抱怨“所有外国媒体如今都有比中国媒体更早报道结果的权利”。直至午后1点前,代表官方口径的通稿终于到来:“鉴于本案被害人尼尔•伍德对薄谷开来之子薄某某使用威胁言辞,使双方矛盾激化;司法鉴定意见表明,薄谷开来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但患有精神障碍,对本次作案行为性质和后果的辨认能力完整,控制能力削弱;薄谷开来在归案后向有关部门提供他人违纪违法线索,为有关案件的查处起到了积极作用;薄谷开来当庭认罪、悔罪,故对薄谷开来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

“死缓”迅速成为讨论焦点,一些政治爱好者表示此判不出意料。当然,“从此杀人可以不偿命”的点评亦颇为流行,在央视播出庭审画面,特别是听到薄夫人语气沉缓地亲口说出“我感到这个判决是公正的。它全面体现了我们法庭对于法律的特别尊重,对于现实的特别尊重,特别是对于生命的特别尊重”后,有人讽刺这更像是一段“获奖感言”。不过,这种“从容不迫”的气质倒是压制了另一个传言——“薄谷开来怎么胖了这么多?”对那些不惮以最大恶意揣测中国公权力的人们来说,被打死的是不是真的周克华值得怀疑,站在合肥受审的是不是真的薄谷开来同样值得怀疑。窃窃私语中,还包括对大连“尸体加工厂”的好奇,有人猜测这个全球最大人体标本加工企业的尸体来源“骇人听闻”,且与薄氏相关。

对幕后交易的揣测当然不足以成为正式报道。此时,财新传媒总编辑胡舒立推荐自家火线评论《推进法治刻不容缓》,更多地是针对那四位被指“徇私枉法”的重庆警长:“这几位警界人士没有直接参与杀人,他们只是卑微的帮凶。他们的卑微与薄谷开来的自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其法律赋予他们的职责,他们本应当光明磊落,成为社会正义的威严守护者。但是,他们最终却匍匐于罪犯的脚下,如尘埃一般,沦为卑微的扈从。”

一周之前,正是胡总编亲自署名,发表了《谁在践踏法律尊严》,根据新华社8月10日深夜发表的《薄谷开来、张晓军涉嫌故意杀人案庭审纪实》,强调“践踏”二字用得相当准确:“我们无法想像,这些身居公安局要害部门的大人物——局长、副局长、刑警总队长、技术侦查总队长们一应俱全,其与罪嫌的关系究竟密切到何等程度,出于何种动力,才能够如此胆大妄为,联手徇私枉法。事情发生在今天法治入宪的中国,而且发生在号称以‘打黑’张扬法治的重庆。薄谷开来们的作为让人见识到,她(他)们才是真正的、最大的黑社会。”

她果然有“中国最危险女人”的称号,文章中不仅公开就薄谷开来究竟是哪国人、经济纠纷是否涉及贪腐问题等发问,更断言“将后来出现的谋杀案描述为慈母舍身救子的故事,很难欺骗世人”——《纪实》发表之后,一些网络观察者将之与当天早间那份被允许流传的旁听大学生回忆记录相联,推测这些都是一幕戏的组成部分,主要目的就是将薄谷开来定义为“护子心切、一时冲动”。

除了胡舒立,可作发言指标的也只有另一位胡总编了。今晨10时,胡锡进微博转发环球时报社评《中国舆论场的信心在回调》,并特意注明“涉及昨天的死缓判决,这话话题能写出来就不易。请读全文再评论。”

着实不易。在从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重庆日报到南方都市报都只能一字不易地发布新华社通稿,都市时报因为做了个大幅封面已堪称极致的情形下,只有环球时报可以加以点评:“薄谷开来因杀人罪被判死缓,这处于法律正常量刑范围内,同公众的预期也很接近。然而由于她作为薄熙来妻子的特殊身份,此案无论怎么判,各种议论都无可避免。如果她被判了死刑立即执行,议论很可能更多。如果薄谷开来就是个普通人,发生同样的案子,她同样被判了死缓,那么在‘少杀慎杀’已是司法原则的今天,对这一死缓判决的议论空间会很小。”

文章被凤凰网推至评论头条,以强调“中国的舆论场一切都是动态的,但又并非不可捉摸”:“今年以来公共危机很多,舆论质疑此起彼伏,但大半年过去,如果我们仔细评估,官方信息的权威性还是增加了……很多事情互联网上的质疑很热闹,但最终赢得多数人相信的,还是官方信息。比如重庆被击毙者是“便衣”之说,虽然流传很广,但它的传播效果是不严肃的,甚至娱乐化的,警方否认的可信度明显高得多。”

三、愤怒与希望

“中国现在非常容易出谣言,但谣言的寿命已经越来越短,官方在应付各种危机的时候,或许也应多有一些自信”——至少,胡锡进对舆论走向已经表现出自信,“接回保钓者”也构成他的底气。

与过去数年中的那几次中日冲突后一样,中国多个城市发生了反日游行,以及随之必来的“愤青”与“汉奸”对骂。

新华社曾经从杭州发出稿件以及图片描述这一幕,这也使得五大门户可以在周日上午播报日本议员祭登钓鱼岛进程的时候,加上一个副题《中国多个城市爆发反日游行》:19日上午,在杭州市主城区武林小广场发生规模不小的反日游行活动……队伍十分整齐,每排有七八个人。有带着人喊着‘抵制日货’‘还我钓鱼岛’等口号,后面队伍越来越长。记者注意到,在队伍的首尾处均有公安人员跟着,但没有与游行者发生冲突。有的游行者的传单上写着一些话,大意为‘我们保卫钓鱼岛是爱国行为,请警察支持爱国行为’。队伍以20-30岁的年轻人为主,其中有不少是学生模样。”

这则电稿链接在午后被隐匿或删除,但更多的现场景象通过微博论坛流传开来,显示游行不仅发生在杭州,还有北京、济南、青岛、广州、深圳、太原等多地。与2009年、2010年等历次行动相比,这一次的解读多了“十八大”的题材,似乎左右两派都有意利用局势制造混乱,一方声称有人试图将爱国者的口号引向反贪腐反政府,另一方则注意到了那个“刺眼”的毛泽东画像。

当然,对占据网络舆论场上风的自由派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对这类反日行为从来都是持不赞成立场,更嘲笑在这个公民维权游行示威几乎没可能获得批准的国家里,“奉旨爱国”只不过是受官方暗中指使的外交工具。再加上类似“宁可大陆不长草,也要收复钓鱼岛”这种标语的出现,更让他们对这些热血青年没有好感。

当发现游行再次进入到打砸阶段后,这种对“愤青”的唾弃开始转化为媒体批判。例如凤凰网在专题《当青年起来保钓》中感慨“和之前一样,他们留给社会的整体印象依旧不佳”,在《莫要自己制裁自己》中劝告“抵制日货是自己制裁自己,经济民族主义是经济自残主义”;网易用《世上已无纯种日系车》宣布“要抵制日系车,合乎逻辑的结论是抵制一切车”;搜狐已经替人询问“被砸的日系车主该找谁赔偿”。

那条短命的新华社电稿没能直接刊登在中国各地报纸上。但曹林有办法将之化入中国青年报头版评论《呵护爱国热情,严惩打砸暴行》,而这篇文章也在昨天成为五大门户新闻首页推荐重点——“新华社记者称:记者在这些城市看到,群众聚集场合均有警察维持秩序,游行抗议活动整体平稳。不过,从不少旁观者和亲历者的描述来看,也有个别地方出现了极不冷静和不理性的行为,有人受到一些别有用心者的煽动起哄,打砸同胞开的日系车,让人感觉非常刺眼。”

“爱国成为流氓的庇护所”,这句经常被用来讽刺“愤青”的名句亦获引用:“让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一次还是有个别人做了‘让亲者痛仇者快’的傻事蠢事。砸了同胞的车,同胞的财产受到损失,心受到伤害;这种蠢行的图片迅速传遍世界各大网站,爱国游行形象受损,中国形象受损,日本那些右翼分子一定偷着乐。如此蠢行,不是爱国,而是害国——这样的‘爱国’永远无法得到喝彩,只会让真正的爱国者感到羞愧。”

看过了凤凰网对保钓者冯锦华的访谈《一个国家青年不会愤怒就没有希望》,央视网今晨也要用《只会愤怒更没希望》反驳:“爱国是权利与自由,但任何权利与自由都有边界内的尺度。当市场以开放的姿态互相渗透,当时代以理性的面容启迪未来,爱国当有更原则、更平和、更睿智的表达与张扬。”

反日游行的支持者当然反讥这些“公知”作者是民族败类,“只有理性不讲血性”。环球时报也不愿意这样打击“爱国热情”,评论负责人王文早在周日晚间就看不过去曹林们的奚落:“反对对日抗议变成砸车砸店,但也反对把抗议日本的民众骂为‘蠢货’。民众应学会理性化秩序化的抗议表达,但也要呵护民众的爱国激情。不是所有民众都参与砸车砸店,一些舆论精英将上街抗议简化为砸车砸店,实质是想借此丑化爱国主义。爱国没有错,借爱国之名砸车就是错,借砸车之话柄抹黑爱国也是错。”

体现在次日社评中,就是《用团结和实力应对日方挑衅》:“钓鱼岛危机带给全国和全球华人的团结远远多于内部的争议和怨天尤人。个别人的激进行为并不能抹杀整个社会的成熟……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激化已无法避免,中国人今后应当更加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就是日本及其背后支持者最不愿意在中国看到的东西。对外斗争总会有策略的争议,切忌斗着斗着变成了‘内斗’,这是中国人在未来很长时间里都要坚决避免的。”

由这份中共中央机关报子报倡导的“官民配合”论,在昨日齐鲁晚报上也得到体现。这份报纸在头版按上血红指纹,宣布《任你瞎折腾,难撼我主权》,并配发警告之论《日本要认真倾听中国民众的声音》:“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国内民间对保钓行动的广泛声援,再次印证中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在同一天,中国民众与政府同声一气,坚决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民间行动与政府立场的相互呼应,也体现了公民对国家事务的自发参与。”

虽然人民日报也要用微博反问几句“血性是不是暴戾的遮羞布?爱国是不是暴力的挡箭牌?理性是否成了懦弱的代名词?”,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民意既已表达于世,代表中国最高官方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和新华社就有更重要的对外宣讲任务。所以,前者海外版昨日有言《日本政府一定要想清楚》,警告“日本一些政界要人则是冒着政治生命危险在做破坏中日关系的事。这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势必进入历史的垃圾堆”;后者发出时评《提防日本被右翼带往危险方向》:“期待日本政府和民间有识之士发出更多类似的理性声音,阻止右翼继续裹挟民意,干扰中日关系大局,把国家带向歧途。”


网站介绍( www.websitesworld.com )  提供旗帜广告与链接服务
© Since 2003, Websitesworld,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