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社论
----
最近,在微博上名为“少年公民”的女孩占海特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争取异地高考权利,这名15岁的非沪籍女生在微博上向沪籍人士发出约辩邀请,引来众多网友围观。
“同样是在上海长大学习,为什么就不能拥有一样的权利在上海参加高考呢?”这是15岁的占海特提出的问题,简单、朴实,却令人心情沉重。但对于这一问题,众多上海户籍人士却不以为然,他们在微博上将占海特称为“蝗虫”,并叫嚣着让其“滚出上海”。
也是同异地高考有关,前不久,20余名北京籍家长代表前往北京市教委信访办,明确提出反对开放异地高考的诉求,理由包括“外籍孩子素质极差,打架斗殴带坏了本地小孩”、“外籍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等等,并将要求在北京参加高考的非京籍学生和家长称为“异闹”。这起事件的诱因,是此前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制定的 《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出台。从北京到上海,从“异闹”到“蝗虫”,围绕着异地高考所产生的巨大分歧清晰可见。
非户籍学生究竟有没有在当地参加高考的权利?四部委出台相关文件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但联系到现实,地方院校由地方财政支撑不必多言,而掌握优质教育资源的部属院校的投入,则采取中央与地方财政共担模式,这样一种局面,让推进异地高考阻力重重。此外,长久以来,围绕着户籍制度早已形成了一种稳固自洽的利益结构,京、沪等地居民担心利益被稀释,也可以理解。
但无论如何,户籍制度以及由此而生的现行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眼下要做的只能是淡化而非强化这一制度。因此,尽管推行异地高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尽管占海特主张权利的高调行为刺痛了某些人,但对于这样权利主张却不应蔑视和打压。
占海特说,“如果教育不是填平鸿沟而是扩大鸿沟,那就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这是一个小女孩的心声,也是一位公民的呼声。至于“异闹”和“蝗虫”的歧视性称谓,则充满了野蛮和优越感,且眼下看来,这种优越感因为异地高考的推进艰难而获得了支撑。在目前的情形下,占海特或许很难取得在上海参加高考的资格,但若把这次公开辩论当做一次公民素质考试,她已经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