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
----
重庆不雅照和陕西“房姐”事件让社会对官员的印象继续恶化,“官”的舆论形象大概在直落最近几十年的最低点。由于中国的社会自治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官员阶层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一直扮演了主导性角色,当前的官员形象之伤显然具有远远超出舆论的意义。
如果官员的形象继续恶化,中国社会的运转终将出问题。在社会运行对政府调控的实际依赖依然很深的情况下,官方威信的快速流失将带来从社会治理低效化到国家凝聚力丧失等一系列后果,中国今天欣欣向荣的局面就有可能面临治理失效甚至社会失序的危险。
那么遏止官员形象的下滑趋势是否有现实可能性呢?
第一,扭转这种趋势不能以抑制批判为代价。像不雅照和“房姐”这样的事情,媒体必须揭露。事实表明,来自舆论的强势监督对贪腐产生了特殊震慑力,它的直接和潜在正面效果都是其他方式无法取代的。“官”的形象好转只能以真实情况为基础,决不能依靠舆论的化妆。
第二,“官”的真实状态什么样,需要理性和实事求是的判断。突出的丑闻在这个大国里很容易挖掘,但让我们看看身边,我们遇到的警察是否更和蔼可亲了呢,去政府办事是否效率在逐年提高呢,官员选拔的考试等相对公平的杠杆是否越来越多了呢,各级政府办公的公开透明是否也在增加呢?
第三,极端的腐败案不断曝光,各种严重事故一出再出,但无论是贪腐,还是玩忽职守的官员,他们被捉住并且被处理、追责的风险是否越来越大了呢,而且从总体上说,做官是否越来越需要谨慎小心,如履薄冰了呢?
媒体上曝光的贪腐和渎职官员越来越多,这与现实生活中贪渎官员越来越多并非自然对应。中国媒体的监督功能最近几年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这种释放与中国打击贪渎实际是并行的。媒体越严厉,最大的可能是贪渎比例逐渐下降,而非随案件曝光数增加同比例上升。
因此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贪渎案件的曝光,同时媒体也应让公众知道国家整体情况的逐年好转。如果失去了这样的全面性,曝光就会在竞比轰动和奇异中逐渐走偏,虽然每一个曝光的微观细节都很真实,但呈现的中国宏观图景却会扭曲,人们通过舆论看到的官员群体也并非是现实中真实的。
然而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统统推给媒体是没道理、也不切实际的。首先官方的正面表现要对舆论有足够的吸引力,官方要做得好,还要有能力真正理解并驾驭新闻规律,做媒体的出色配合者,而非对媒体指手画脚的命令者和对立方。
中国官民是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共同创造者,看看中国各级官方机构里人们的加班比例有多高,或许就会多一份领悟。中国官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有着高度一致性,发展民生,解决社会不公平,保卫钓鱼岛等等,这是中国街头巷尾和各级权力机关、政府共同的关切。
“官”的形象决不仅仅触及官员们的利益,它是中国综合国力以及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中国全社会的共同利益。如果“官”的形象向下戳破红线,最终的埋单者也一定是全社会。
中国社会应共同努力扭转“官”的形象继续下滑。官员们自身的表现要首先有上文所述的综合改观,这是决定性的。与此同时,舆论也应形成相关的警觉,避免大量具体报道制造出宏观错觉。我们处在批判空前活跃的时代,我们需有能力摆正批判与现实的总体关系,这是让批判保持持久建设性的另一关键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