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杂谈、时评资料

解放军应如何赢得钓鱼岛之战?

作者:好年华

----

安倍上台后,其言行越来越证明,把和平的希望寄托在日本政客“觉悟”和“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是多么的危险和可笑,寄托在“日本人民”身上也不靠谱。现在看来,解放军运气好的话至多还有一至两年的时间做战争准备。必须着重指出,钓鱼岛之战对于日本来说输赢都可以有收获:赢自然不在话下,即使输了,也可以趁机宣扬中国的军事威胁,从而达到修改乃至推翻二战后的“和平宪法”,大肆扩军,到处结盟和派兵,进而成为“正常国家”乃至区域军事强国的目的。所以钓岛之战的胜负只会对安倍的个人前途和自民党的执政地位有影响,而不会对日本整体的右翼势力和好战分子有何不利,千万不要低估日本政客“玩火”的野心。日本现在之所以还没有“玩”得够尽,仅仅是它在军事上,外交上还没有充分准备好,对胜利还没有十足把握而已。

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当它处于强势时会无限膨胀,但当它认识到自己并不占优时,则颇能隐忍。1884年北洋水师刚建成,李鸿章就下令舰队开到日本去“宣示国威”。那时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搞了十多年,已小有成绩,整体实力并非明显的悬殊。但日本人知道自己的海军还不行,所以忍住了。十年磨砺,认真备战,天皇也节衣缩食来支援海军建设,终于在甲午战争中让曾经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战争准备之周详,不仅在战略上,也在每一个战役战术上。在战略上他们提出上中下三种预案,甚至还准备好一旦完全失利,天皇和内阁撤退到北海道继续坚持。在战役战术上,由于他们准备充分,故能迅速抓住清军的每一个布阵和指挥错误利用之,使得清廷在战争中连连挫败,几无胜迹,最后输光老本,不得不屈辱求和。黄海大东沟的海战就是一个典型。

当时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首先犯了一个布阵和战术错误:企图利用定远、镇远两艘重型铁甲巡洋舰冲击和分割包围日本舰队,这本来也不算大错(因为日舰的平均航速高于清舰,分割包围是很难实现的,但不能说因此就会失败,所以不算大错),但却将自己防护能力很差的弱舰置于主力舰无法有效保护的两翼,结果开战不久这些弱舰就受到猛烈攻击,沉了两艘,虽然还没有实质损害舰队的战斗力,但毕竟打乱了队形,也打击了士气。接下来最致命的是,北洋水师的这个阵型完全没有考虑到日舰上大量速射炮的作用。这些速射炮虽然口径小,对于装甲坚固的北洋主力舰没有致命威胁,但却能通过密集的炮火完全压制清舰上的舱面活动,关键是,打乱以致摧毁了北洋主力舰的测距和瞄准系统,直接导致清军最重要的305mm大炮命中率奇低。北洋水师空有坚船利炮却不能有所作为,只能净吞五蛋,耻辱失败。北洋水师和其他各路清军的种种表现,证明他们的战前准备工作非常糟糕,一塌糊涂。事实上开战之前和之初的清廷和清军,对于日本与其说是畏惧,不如说是轻敌。当时日本还只是刚刚有点冒头,不仅老牌帝国主义们看不起它(西方传媒普通预测清军胜,最多过程有点曲折),清廷上下也认为不过是一群“岛夷”,“倭寇”罢了。甲午战争中大多数清军将士的作战还是比较努力和勇敢的,畏缩脱逃的当然有,但那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贪生怕死,而不是后来特定意义上的畏日如虎。

遗憾的是,甲午战争过去100多年,国人对它的总结还是似是而非,大而无当。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说“朝廷腐败”。朝廷腐败固然不假,问题是,晚明的腐败程度也好不到哪里去,怎么万历就能打赢援朝抗倭之战呢?任何时候,“朝廷腐败”只是战争失利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还得从战争本身去找,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很少,深度和广度都差很远。有鉴于此,几年前我曾专门写过关于黄海大战的分析文章,后面将全文再发一遍。我认为这里的关键是,晚明政府虽然最初反应也有点迟钝,但一旦反应过来,决心足够大,准备也足够多(我不说它准备得“好”也罢),而明军对于“倭人”也基本上没有战役战术上的轻敌--这一点倒是和解放军相似: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其实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如果一对一多数也是能赢的,但解放军很少这样打,而是要集中四五倍,至少三倍以上的兵力,不仅要全歼,而且要速决,这样才能在沉重打击敌人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战术机动性。解放军的战前准备也是很充分的,无论物资上还是情报上,所以解放军才知道哪里是敌人的弱点,怎样去攻,哪个是敌人的强项,怎样避免,如此才能节节胜利。“不打无把握无准备的仗”是解放军一直的原则和口号,只是不知道现在的解放军是否还有那些优秀的传统?

回到钓鱼岛问题,首先,那些嚷嚷轰炸冲绳甚至“核平日本”的可以歇歇了。前者是盲目将事态升级和扩大,很容易失控,这是中日美三方都不愿见到的;后者不是精神病发作就是胡乱发泄一通,不提也罢。因此可以预期战争的形式将是只限于钓鱼岛附近的海空(或者还有陆)低烈度局部战争。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也必须敢于承认,这种形式的战争日本目前略有优势,尤其在美国的背后支持下(电子干扰,侦察、情报和后勤支援等等)。其实那些鼓吹“轰炸冲绳”的人,也是间接承认(或者潜意识中承认,只是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承认)了解放军在这种形式的战争下没有什么优势,否则一定能打赢的话,何必搞那么大?其次,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砖家”及其粉丝们,例如张召忠教授之类也可以歇歇了。上次他放言解放军有射程300公里的大炮可以打到钓鱼岛,我就质疑说,这样的大炮即使有,精度又有多高?很简单,如果射程30公里的平均误差是50米的话,300公里的平均误差就肯定超过500米(因为大气层和地球曲率等原因,此处略去复杂计算)。没有一定的精度,你的大炮就是鞭炮,吓小孩的。有网友不服气说,射程300公里的炮弹都有制导,基本就是个小导弹了。好,我再退两步,一,假设你说的东西技术上完全可行,精度也够;二,而且经济上可以无限负担,那么原有200公斤装药,现在要加上什么发动机啦,燃料箱啦,制导系统啦,保护装甲啦(不能发射的时候就自己爆了呀),得减去多少公斤?恐怕是150公斤不止吧?这样小的弹头你是去给人抓痒吗??

只有以上两类人都歇了,杂音和干扰少了,解放军才能静下心来,真正把敌人和自己都研究透彻,才能做好充分而且针对性极强的军事准备,设计好几十套,以致几百套战争预案。例如,导弹被拦截怎么办?潜艇被跟踪怎么办?信号被干扰怎么办?飞机被雷达锁定怎么办?等等。任何敌人的弱点总是会有的,他们的决策和指挥也不会总是正确,因此弱势的一方法胜利的机会也总是存在,问题只在于你能不能发现和把握。而要及时发现和有效把握,事前的透彻研究,充分和针对性强的军事准备就必不可少。只有什么是日美的弱点和怎么对付它们,这么专业的问题还是留待那些真正的军事专家来解决好了。

钓鱼岛之战中国固然不能输,解放军也不能输,否则解放军的强大和光荣就只能局限于陆地,局限于历史。在全球化时代,一支只能在陆地上逞逞强的军队是不会得到世界真正的尊重和敬意的。解放军应该从这样的高度,也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认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不负全国人民的重托。


参考文章:美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战略意图


钓岛问题升温,局势紧张,国内自然少不了对美日的谴责和抗议,也有不少专家引经据典地从历史和法律的角度上论证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或者揶揄日本愚蠢,谆谆劝导日本要“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等等。这些不能说一点作用也没有,但现在问题是,日本不会为你的善意所动,更不会接受你的历史和法律理据,而是一意孤行,你怎么办??

  当然关于“怎么办”,很多人也有很多主意。不过在解决“怎么办”之前,首先必须正确地判断美日的战略意图到底是什么,然后采取的对策才能实际和有效。然而迄今为止,我在网上看到的这方面的分析(包括官员,专家和网友的文章或发言)不仅很少,而且不着要领,几乎都是些笼统或者错误的判断。以这样的判断去制定政策,前景堪忧,这是我不得不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先看几个不得要领的例子:

  譬如有人说,美国在钓岛问题上支持日本,是要遏制中国云云。这就是一个看似正确其实无用的笼统说法。因为遏制中国自然是美国的长期战略目标,但美国为实现这个目标有一系列的步骤和手段,每个步骤和手段都是要达到不同阶段性的局部结果。具体到钓岛问题上,美国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就必须先搞清楚,才能有针对性地反制,但这些人却是一团浆糊。

  又譬如,有人认为日本挑起钓岛问题是要破坏甚至打断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云云。这就是明显高估了日本的实力和意图。按照现在的中日力量对比,日本“干扰”一下中国的发展还是有能力的,但说到“破坏”甚至“打断”,则未免过于抬举它了。日本政客也不会愚蠢到认为自己有能力破坏甚至打断中国的发展。何况即使能破坏和打断,还要考虑自己有多少得益和损失。

  再譬如,还有人认为美日执政集团的行动只是为即将举行的选举造势和拉票,这样的观点就不仅错误,而且十分危险。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美日在钓岛问题上的作为是其长期战略部署的一部分,因而是不会因为某次选举而改变的。如此肤浅地理解美日的行动只会导致一系列非常错误的妥协退让和绥靖政策,大大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那么到底美日在钓鱼岛问题上具体的战略意图是什么呢?

  对于美国,是希望通过钓鱼岛问题测试中国的海军和空军真实的战斗力如何。自从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以来,中国军队已经33年没有打过大仗了,期间军队又有许多调整,改革,更新和发展。那么它现在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尤其是海军和空军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这是美国非常急于了解的问题。不搞清楚这一点,美国“重返亚洲”的长期战略就缺乏可靠的决策依据。而要搞清楚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迫使它进行一场有限度的局部战争。不过,美国希望尽量(注意是“尽量”,不是“一定”)不与中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因此它必须给中国找一个旗鼓相当,能检验中国军队真实战斗力的对手,而日本就是最好的选择。东南亚国家的海空军力量相比中国都太弱小,战争没有悬念。何况东南亚国家中,越南和美国还有很多历史恩怨和意识形态上的巨大分歧,马来西亚和印尼则在宗教,经济和价值观上和美国诸多不合,剩下一个最听话的菲律宾却是最弱的。因此这些国家只能到达骚扰中国的目的,达不到检验中国军队真实战斗力的目的。

  对于日本,则是希望借助钓鱼岛问题不断加强军力,突破以至取消“和平宪法”,成为所谓“正常国家”,跻身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大国,强国,从而实现其自身的“民族复兴”。显然,这也是一个不以政党轮替和选举而转移的长期战略目标。但是,日本不敢碰俄罗斯,也不好惹韩国(因为美韩也有同盟),环顾四周只有中国可以挑衅,而且自己在钓鱼岛也处于现实的优势地位,胜算较大。因此日本和美国至少在现阶段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于是一拍即合,一唱一和,一个台前一个幕后,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动作。

  由此可见,钓鱼岛问题之所以在近几年迅速激化,是美国和日本各自的长期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互相重合,互相一致的结果。那种认为可以通过外交或者经济手段化解这场争端的观点,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想法。如果钓岛之争可以通过外交或经济手段化解,或者至少缓和,那么美国测试中国军队实力的目的,日本加强军力,成为“正常国家”的目的,都难以实现,这是美日所不愿见到的。日本有很多办法迫使中国不得不打:例如,它可以宣布“开发”钓鱼岛,在岛上建灯塔,码头,仓库,气象站,无线广播等等,甚至移民钓岛,派警察常驻,或者干脆自卫队上岛。如果中国不进行军事反击,将等于默认了日本对钓鱼岛的有效占据和管理,等于放弃了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国家形象也势必扫地。如此美日必将得寸进尺,进一步挑起其他问题和争端,加紧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

  除了要清醒地认识到美日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战略目的,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战与不战,甚至何时战,怎样战的主动权并不在中国手上。无疑中国政府和军队都希望和平,不希望战争,但战争的主动权从来只掌握在军事力量占优势的一方手上,而不掌握在军事实力较弱的一方手上。具体到钓鱼岛来说,为此爆发全面的大规模的战争目前看来可能性的确很小,但发生十几只舰艇,几十架飞机规模的局部战争却有着重大的现实可能,而这样的战争已经足以达到美国检验中国军队战斗力的目的,也足以达到日本借机扩充军力,突破甚至取消“和平宪法”的目的。因为既然是战争,就必须争胜;既然要争胜,就必须派出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因此即使只是七八艘舰艇和十余二十架飞机,已经可以有效地代表和反映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了。

  并且一旦发生这种局部战争,中国也依然会继续克制,不希望战争范围扩大,所以虽然中国有很多中程导弹,却不可能射到琉球群岛;虽然也有不少轰炸机,却不会飞到冲绳扔炸弹,如此战争的形式将进入美日所希望的纯粹海空战斗的轨道,即舰艇对舰艇,飞机对飞机,与及舰艇对飞机,飞机对舰艇。在这种战争形式下,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包括中国的广大网民和专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来看的确是日方的胜算较大,因为它的海空军装备更精良,训练更有素,经验更丰富;绝不能盲目乐观,妄自尊大,必须充分估计和准备好一切困难和可能发生的情况,事前作出各种不同的预案。唯一庆幸的是,由于美日选举的关系,看来今年内在钓鱼岛“擦枪走火”的机会不大,但明年或后年,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高,留给中国军队准备的时间委实不多了。

  总之,钓鱼岛问题终究是要以战争解决的,而且战与不战的决定权不在中国手上,这是美日的长期战略目的和利益决定的,中国政府和军队切莫再抱任何幻想。只有踏实地准备,积极地应战,打好,打赢这场仗,才能突破美日(和韩,菲等)的战略包围,才能在东海占据有利的出口位置,才能保护中国的领土和海洋资源,才能提高在台湾民众中的威望,有效地促进两岸统一。同时奉劝某些“砖家”例如张召忠少将教授,不要再忽悠无知大众了:你在央视说的射程400公里的大炮,就算存在,精度和准确性如何?要知道即使误差+/-1%,就是目标为中心半径4公里的一个圆(准确地说是椭圆),这种精度去打长只要几十米,宽不过几米的军舰,命中率如何?相信读过中学的朋友都会算。没有足够的精确度,任何大炮都只能吓唬小朋友,没有实际作用,否则还要导弹干什么??何况据我所知,增程炮弹的确有,但要打到300公里以上的距离,除非是将大炮架在喜马拉雅山上。而且炮弹的轨迹是固定的,飞行400公里时间至少2分钟,敌方的相控雷达早就测出轨迹,指示舰艇躲避了。


旧文重发:三论黄海大战

(2006年的文章,现在看来仍是技术领先的分析贴,呵呵~~文中ABCDE分别代指北洋水师吨位由重至轻级别的舰只,如A就是定远和镇远。)


首先要感谢一下江上苇同学提供了那么多资料。
  
  不过,占有资料越多,并不意味着你就一定掌握真理,很可能被纷繁复杂的资料搞得眼花缭乱也未定。要接近真理,你就必须找到正确的分析方法。显然,江同学没有做到这一点。
  
  江同学似乎一直在表达这样的意思:1.黄海大战没有输;2.即使算输,也是因为北洋水师火力不如人,主要是速射炮数量大不如人,而不是其他原因。
  
  关于第1点,那就是笑话了。打了个0:5都不算输,还要怎样才算?不管这些损失是否意外,是否“本来可以避免”,输就是输,区别只有是否“情有可原”的问题。鸦片战争打不过英国,那是武器装备根本差了整整一代,属于情有可原。甲午战争和黄海大战的失败,则完全不是这回事。
  
  那么我们就要问,为什么会输?关于日军的速射炮威力,江同学的计算是大大夸张了,并且清军也有速射炮,只是比较少罢了。这些都不论。我就只计算清军的8门305mm主炮,正常发挥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黄海大战由中午开始,傍晚结束,前后长达5小时,江同学也承认305主炮3分钟可打一发。那么好,这5小时总共可以打多少发呢?8*5*60/3=800。这是理论极限。扣除一些因素,例如射击角度不好而放弃、短时间的机器故障、本舰受攻击引起混乱、爆炸、起火等等,至少打个一半,即400发是完全可行的。战斗期间,始终有多艘日舰在305主炮的有效射程内(否则日舰也攻击不到清舰),因此不存在没有目标可打的虚耗。
  
  海战中正常的命中率为百分之十几左右,按最保守的估计,算10%吧,那么305主炮也应命中40发。这是个什么概念?不管丁汝昌排出一个多么愚蠢的阵型,仅靠这八门炮,足以打沉松岛、吉野那样的日本主力舰只10艘!或者干脆就是全部消灭日本的联合舰队!还不要提江同学说的清军那个20%命中率了。但事实上,305主炮的命中数字屈指可数,绝对不超过10枚,很可能不超过5枚!再退一步说,我就算命中的40枚当中有一些是臭弹,没有爆炸,还有一些是教练弹充数的,那么至少也会成功爆炸20枚,已经足以击毁日方所有3000吨以上的主力舰只了。
  
  很显然,黄海大战失败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305主炮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威力。这又是为什么???
  
  可以有很多种解释:
  
  1.305主炮本身有质量问题或设计缺陷,使它的命中率奇低;
  2.清军战前没有做保养和校准工作,影响了它的命中率;
  3.北洋水师炮手水平很次,只会打固定靶,不会打移动靶;
  4.炮手们集体发挥失常;
  5.其他原因。
  
  下面逐一分析:
  
  1.如果是这样,北洋水师早就会发现,自己没能力纠正,也早让德方纠正了,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并且如果是这种先天性缺陷,丁汝昌绝对不敢让舰队出海作战。
  
  2.这点也可以排除,除非北洋水师愚蠢到自己找死。另外,甲午开战前两个月,李鸿章检阅舰队,视察演习,那可是“发速中多”、“发十六中至十五”、“亦十中有七”。虽然那次演习有作弊之嫌,但无论如何也说明,舰队的大炮是经常有保养和校准的,否则作弊也打不准。
  
  3.如果炮手们水平真的这么次,瞒得过李鸿章,也瞒不过丁汝昌,丁汝昌同样不敢拉队出海,更枉论决战。何况,移动中射击,或者打移动靶,那是任何海军的常识和基本功。
  
  4.全部305主炮有8门之多,其中一两门的炮手发挥失常是有可能的,集体失常则不可能;并且一般情况下,有人发挥失常,也会有人发挥超水准,总的表现不会有太大起落。
  
  5.那就是其他原因了。到底什么原因呢?
  
  根据日方的记载,开战之前,日军将领从望远镜上看到,镇、定二舰上有那么一两个人,也在用望远镜对准他们,用一些规尺、器具量来量去,并不断走动喊话,显然是个观察兵或测量兵。
  
  问题很清楚了。原来这种大炮,由于过于粗长和笨重,自身不能瞄准,必须依靠观测站报告目标方位,炮手只是负责操作、上弹和发射。这毫不奇怪,陆军的大口径大炮或火箭炮同样是这种瞄准方式。由于在实战中,日舰速射炮密集攻击镇、定,导致观测站被破坏,或观察兵不能准确地定位(甚至自己也被打死了?),于是305大炮就完全瞎了眼一样,打不中是必然,打中才是偶然了。
  
  所以,江同学引用的那些记录也就可以解释了:20%的命中率,一定是那些可以自己瞄准的中小口径火炮打出来的,而不是305mm甚至210mm主炮。这些主炮可以多角度旋转和攻击,但无法自己瞄准,所以同样受到日方速射炮的密集火力的干扰和破坏,没有打出应有威力。相反,日舰主炮的观测站没有受到太大干扰(因清军速射炮少),故能正常发挥。
  
  再来看另一个佐证:又是日方的记载,清军打响的第一炮就是305主炮发出的,落在日舰侧舷外约100米处,此时双方的距离接近6000米。也就是说,相对误差为100/6000=1.67%。这个水准算不上优秀,但仍在可接受范围。据此推算,如果两舰相距在1500米以内,那么绝对误差将小于25米。因为中型军舰的长度都超过50米,这就是说,如果瞄准的是目标中央,水平方向已经不会打偏,误差主要来自垂直方向。由于落弹位置是随机的,假设军舰中部的平均宽度为10米,命中的概率约为:50*10/(3.142*25*25)=25.5%。开战初期,日舰尚未能接近清舰,其速射炮尚未能干扰、破坏清舰的观测站,因此清军可以发挥正常;只是这时距离远,命中率低,浪费了。
  
  那么黄海大战如要获胜,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抑制日舰速射炮的发挥,而先不要考虑什么切割和包围了,那是下一步,已经重创日军、取得优势后才要做的事。
  
  因此北洋水师阵型的正解将是下图七:
  
  -----------------------
  ----C1---A1---A2---C2-----
  --B1---D1--E1-E2--D2---B2--
  -----------------------
  
  此阵型,C1-A1相距1000米,A1-A2相距2000米,B1与C1成45度角,水平和垂直距离也是1000米,如类推;D居于C、A的中间,E1、E2居于A1、A2的中间。

  此时,C1~C2形成4公里宽的主炮正面攻击带。C掩护A的侧翼,不让日舰接近,速射炮就无法发挥;B则支援C,保护舰队侧翼;A、B亦可同时保护舰队后方。
  
  日舰如要在此阵的正面使用速射炮,就要与清军成90度或接近的斜角,那么它至少将受到C1、A1、A2、C2四舰最多12门主炮的攻击,并且这个火力网的宽度至少为4000米,设日舰速度为20公里/小时(约11节),那也至少需要12分钟才能穿过。由于镇、定二舰大大减少了日舰接近攻击的可能,按照江同学的观点,这12分钟内305大炮共可以打(12/3+1)*8=40发。如日舰在3000米以外,那么它的速射炮也没有大用;如果在3000米左右,则按以上估算方法,305大炮射击的误差为50米,命中率约为90*10/(3.142*50*50)=11.5%。于是12分钟共命中4.6发,仅此足以把至少两艘同时横穿此火力带的3000吨以上日舰打残。
  
  因此日军绝对不敢正面进攻。它可取的办法仍然只能是分边,避开正面火力,先攻击C或B,或绕到后面去攻击D、E。那么,C1、A1相距1000米,B1、A1相距2236,C1、A2相距3000米,都在305主炮的有效支援范围内;即使B1、A2也仅相距4123米,仍可作恐吓性攻击。因此C级舰不会有大问题,可能有点麻烦的是处于梯形底部两端点的B级舰。但构成这两翼的是来远、经远,具有9.5英寸(241mm)的厚装甲,与及较强的攻击火力,只要附近的C、A甚至D舰支援得当,依然可保无恙。
  
  如果日舰绕一个大大的圈子,兜到后面去攻击D、E,那么在此期间,这个阵型完全可以转过身来,保持舰首对敌的姿态。这种两横列的转身比雁行阵容易得多:只需要各舰180度掉头,然后A、C加速,B、D、E减速即可,哪怕日舰速度再快也是枉然。何况兜那么大的圈,花那么多的时间,日舰是否能挨到那个时候都是未知之数;即使清舰不转身,305主炮依然可以攻击后方日舰,支援和保护自己的弱小舰只。
  
  最后的结论依然是:
  
  黄海大战的失败,是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水师指挥官决策错误,选择了一个灾难性的阵型的恶果:使得日舰的速射炮火力优势方便地发挥出来,并严重影响了己方各主炮的射击准确性。如果阵型正确,指挥得当,以清军的正常技战术水准,至少可以打个平手;按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则完全是大胜可期。


网站介绍( www.websitesworld.com )  提供旗帜广告与链接服务
© Since 2003, Websitesworld,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