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杂谈、时评资料

建议建立信任奖惩机制 

社科院

----

我国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弱势群体中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早报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昨日发布的《社会心态蓝皮书》认为,中国目前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线,人际之间的不信任进一步扩大。群体间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社会关系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从而导致社会冲突增加。

新华社官方微博昨日就此评论,增进官民互信就得官先信民,要相信百姓的智慧和能力,遇事不把百姓蒙在鼓里、阻于门外,对百姓说真话、让百姓说真话,真正听取民意,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时刻铭记:权为民所赋。

人际不信任扩大化

社科院蓝皮书对一年来中国社会的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感、社会公平感、社会支持、尊重和认同、社会信任和社会情绪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总体上分析了目前社会心态的特点、发展态势和存在的问题。

根据其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居民进行的社会信任调查显示,社会总体信任程度得分为59.7分,其中,对社会信任总体情况持肯定态度并表示“非常信任”的占3.9%,表示“比较信任”和“一般”的占49.3%和35.6%。与上一年调查相比,北京和上海的社会信任程度都有较大下降,只有广州略有上升。

蓝皮书称,社会信任指标下降的一个特点是人际不信任的扩大化,调查发现,城市居民的人际信任由近及远分别是亲属、亲密朋友、熟人和陌生人,只有不到一半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只有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另一个特点是群体间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现为官民、警民、医患、民商等许多主要社会关系之间的不信任,也表现在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不信任。

警惕“社会情绪反向”

蓝皮书分析认为,中国社会信任水平下降,原因可能来自频发的公共事件,冲击了市民对社会的诚信感受。调查显示,民众对政府机构、政法机关的信任度不高,对广告、房地产、食品及药品制造、旅游和餐饮等行业的信任度极低。社会不信任导致社会的内耗和冲突加大,并成为许多社会性事件的培养基。

中国社会正经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传统的人际信任被打破,新的制度信任未完全建立,造成了信任下降,转型期社会信任危机频发,人们对社会信任问题日益关注。蓝皮书认为,我国社会情绪总体的基调是正向为主,但存在的一些不利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和谐的负向情绪基调不容乐观。不断发生的社会性事件导致社会情绪的耐受性和控制点降低,社会事件的引爆点降低。仇恨、愤怒、怨恨、敌意等负向情绪与需求不满足、不信任、社会阶层分化有密切关系。弱势群体中一些本该同情却欣喜、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值得警惕。

建议建立信任奖惩机制

针对目前社会心态中反映出的问题,蓝皮书建议,建立制度层面的社会信任机制,摆脱社会信任困境,从三个方面提高社会信任水平:

——公共权力信任的重建应以推动权力的公开透明运行为基础,提高公权力的诚信度。

——切实做到信息公开和有效的舆论监督,鼓励民众参与和社会监督,让权力在监督下运行。

——打击背信、失信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建立信任奖惩机制,让社会信任回归良性运行。


网站介绍( www.websitesworld.com )  提供旗帜广告与链接服务
© Since 2003, Websitesworld,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