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时评、杂谈

港区议会选情如海啸 新局地方包围政府

明报社评

----

一场意义非比寻常的选战,一个议席差距悬殊的赛果。民主派在区议会选举大捷,夺取逾八成议席,建制派议席仅得一成。这次区选投票率之高史无前例,选举结果体现了香港政治形势变与不变:大批选民向政府以至整个建制投下不满一票,打破建制派长期控制区议会的局面,与此同时,民主派与建制派得票率“六四开”大格局并未改变。市民与政府关系、香港社会与中央关系,已无法回到修例风波之前,这次区选反映了香港内部结构性的转变,近300万选民以和平非暴力方式表达意愿,特区政府也好,中央也好,都要思考如何回应民情诉求,由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到重组特区领导班子,均应纳入考虑之列。

民主派前所未有大捷 得票率仍属“六四开”

这届区选超过294万人投票,投票率逾71%,打破历来纪录,比上届投票率高出近30个百分点,不少选民甘愿排长龙苦候个多小时,为的就是投下神圣一票,和平表达意见。这次区选,可以用“一个定调、两个新”来概括。投票踊跃程度,反映这绝非一般地区选举。选民将这次选举定调为一次政治表态,着眼的远超地方市政议题。至于“两个新”,一是标志香港政治生态步向全新局面,二是为区议会面貌带来全新景象。

放眼全港452名当选区议员,逾八成来自民主派,建制派议席锐减,仅占总数一成。在黄大仙和大埔,民主派更囊括所有议席,建制派遭“连根拔起”,多年来区议会由建制派控制的局面,一夕间翻天覆地巨变。

区议会是香港政制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在法律上只属咨询机构,惟区议会议席分布,对日后香港政治版图影响相当大。立法会功能界别的区议会(第一)席位,由区议员互选产生,观乎目前形势,明年中立法会选举,相关议席已是民主派囊中物。民主派在区议会的压倒优势,亦意味他们在日后行政长官选举中,有望包办117个区议会选委会席位,得以在1200人选委会中,坐拥至少三分之一席位,有机会左右行政长官选举结果。未来民主派与中央的角力,料将更趋尖鋭。

建制派所失议席之多前所未见,情况尤甚于2003年区选一役。不过有一点需要留意,若论整体得票率,民主派与建制派的比例,依旧介乎“五五对四五”到“六四开”之间,以往立法会选举经常谈论的“六四黄金定律”,未见根本变化。

这次两阵所得议席悬殊,很大原因是区选采取小选区单议席单票制,奉行“胜者全取”而非立法会选举的比例代表制模式。以往区选投票率偏低,建制候选人只要箍够票就有机会胜出,然而超高投票率盖过了铁票效应,“胜者全取”效应得以进一步放大,导致“得票逾四成只换来一成议席”的情况。若说这次选举结果,反映过去很多没有参与区选投票的人,投票支持民主派“五大诉求”,反对政府和建制派,同样需要承认是有很多以往不投票的人,将选票投给建制派,希望“以票止乱”,导致两阵得票率并未明显偏离“黄金比例”。

 

区选折射新形势 政府须回应民情

民主派将这次区选形容为“五大诉求一起公投”,建制派则呼吁“以票止乱”。两大阵营拉票操作,均将这次区选“公投化”,大部分选民也是抱着政治表态的心情去投票。从“变相公投”角度解读这次选举,有一点必须紧记:民主派与建制派之争虽属二元对立,可是要求政府回应诉求,与要求止暴制乱,本身并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排斥的选项。投票支持“五大诉求”,不一定鼓吹暴力、希望社会乱下去;同理,支持“以票止乱”者,也不代表反对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等诉求。

解读区选结果,可以看成至少有近六成选民不满政府,要求当局采取更多行动回应诉求,与此同时,亦有至少逾四成选民希望尽快止暴制乱。特区政府以至中央需要回应诉求理顺民情,“软的更软”,否则民怨难消;社会上大批人希望“止暴制乱”的声音,同样不能抹煞,否则社会撕裂只会不断恶化。反修例风暴已彻底改变香港社会和政治生态,市民与政府关系、社会与中央关系,都很难回到从前,各方都要认真思考出路,想清楚“只有死斗拒绝妥协”是否就能达到目的。政府不能说说“尊重选举结果”、“虚心聆听认真反思”便了事,需要有更多实质行动,诸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等,回应选民呼声,中央亦应认真考虑特区管治班子重组的问题。

区选结果对反修例风暴往后发展有何影响,还须拭目以待,唯一肯定是未来4年区议会大局将由民主派主导。全港18区,区区有本难念的经,大埔区要处理棕地问题,土瓜湾区则要处理游客疏导问题,每一问题都错综复杂,需要务实照顾及平衡各方利益,不能空谈理念一刀切处理。区议会首要职责,就是处理好地区事务,有权必然有责,期望民主派能超越政治和意识形态纷争,善用在区议会的压倒优势,多做地方民生实事。

 

http://www.zaobao.com/wencui/politic/story20191126-1008366 


网站介绍( www.websitesworld.com )  提供旗帜广告与链接服务
© Since 2003, Websitesworld,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