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时评、杂谈

“韩国瑜现象”对香港的启示

----

台湾高雄市长韩国瑜上周五(3月22日)旋风式访港,他除了争取把高雄货品“卖出去”,还呼吁更多香港人到当地旅游、投资。这名自称“卖菜郎”的国民党人,去年乘着选民对民进党只顾操作统独议题、提振经济无方的不满,以市井贴地的语言,成功俘获民心。我们认为,在韩国瑜身上还未见经世之才,其施政纲领无甚可让香港官员效法之处,但“韩国瑜现象”及其出现的背景,却值得香港建制和民主派精英深思。直截了当言之,这个现象之所以出现,全因台湾民众对改善民生有着强烈渴求,当民生方面看到希望,对意识形态议题的兴趣就会减少。

2016年,民进党趁着民众在“太阳花学运”后对国民党不满,成功入主总统府和立法院,首度“全面执政”。选民当时希望,蔡英文领导的民进党政府能肩负社会改革的重任,做好资源再分配,推动公平正义。然而,蔡英文上台以来的表现令人失望——被深绿绑架,空谈理想,沉溺于意识形态而不能自拔,关键的经济民生却提振乏力,最终为在野势力反扑创造机会。她或许认为自己努力推动改革,解决了长年积累的问题,但她不知道,改革必须考虑到人民日常的生活需要,让民众“有感”,而不能只顾打着改革旗号,一味强调改革的神圣意义,实际上却让民众的生活品质倒退。

在去年11月的“九合一”选举中,民进党于台湾中南部“票仓”大败,曾经人气高企的蔡英文沦为人人争相割席的“票房毒药”,教训不可谓不深刻。纵使蔡英文在同性婚姻、弃核等议题上发力,推动其主张的进步价值观,但普通民众根本无法受惠;另一方面,在马英九执政年代,大陆推出许多惠及台湾民众的措施,但随着民进党执政后操弄统独议题,大陆于是通过减少游客赴台、停止输入民进党执政县市农产品等方式,作出反制,导致台湾经济虽然在数字上看似不俗,但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实质上却变差了。

韩国瑜曾任台北农产运销公司(北农)总经理,熟悉农产品经销;竞选期间,他把高雄“又老又穷”的真相说出来,而且提出突破经济困局的办法——吸引“北漂”青年回流和“货卖得出去,人进得来,高雄发大财”。值得留意的是,他虽然爽快承认“九二共识”,但选情并未因此受到打击,反映高雄选民并不视加强两岸交流为畏途。再加上社交媒体“助攻”,原先在高雄寂寂无闻的韩国瑜,不仅胜出市长选举,在整个台湾亦人气高企,甚至有人呼吁他选总统。

平心而论,从韩国瑜的从政履历及极其市井风格来看,他未必是具有思想深度的大政治家。事实上,国民党是在找不到“大将”硬撼民进党候选人陈其迈的情况下,勉为其难地指派他空降高雄。严格而言,若非民进党执政表现拙劣,加上陈其迈轻敌,国民党根本没有“翻盘”机会,所以韩国瑜的冒起,实际上是适逢其会。

当然,韩国瑜能否在市长任期内交出成绩,或者在明年竞逐总统宝座,目前言之尚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他确实在台湾掀起一股“韩流”,不少重量级政客和观察家亦啧啧称奇,刚宣布竞逐民进党总统初选的赖清德,甚至赞誉他为“百年难得一见的政治奇才”。这个“韩国瑜现象”的确颇堪玩味——既包含香港从政者必须引以为戒的地方,当然也有值得借镜的经验。

韩国瑜值得港府引以为戒的地方,在于愿景欠奉。虽然他在上任后表明,高雄不只拼经济,还会办教育及照顾弱势,眼界看似出现积极变化,但实际上仍然处于“卖鱼卖菜”的水平。把货品卖出去,协助农民渔民赚钱,无可厚非,但若要搞好高雄经济,毕竟不能停留在这种“小恩小惠”的层次。

我们认为,从政者不能没有愿景,他们必须告诉选民,社会的目标是什么、应该走什么路。还记得在2016年11月,时任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出席论坛活动时,大谈“香港新愿景”。她当时认为,香港具备“一国两制”、司法独立、法治等优势,应该大力发展创新科技、创意等新兴产业,为年轻人提供在零售、餐饮、酒店以外的优质就业机会。虽然对于如何引领香港经济发展突破瓶颈,林郑在认知上仍有一定局限,但依然值得肯定,只是至今没有见到任何实质措施。

政治家除了须要描绘愿景,更重要的是具备解决迫切问题的能力,让民众感受到好处。香港的深层次矛盾长期积压,港府在处理房屋和其他经济民生议题时,必先厘清自己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再以猛药医治沉疴。

可是,最近无论是在收地建屋、纾缓公立医院逼爆,还是处理港铁追撞等问题上,林郑均欠缺从政者应有的承担,她似乎忘记了竞逐行政长官时的“同行”口号。在这方面,韩国瑜反而有值得借镜之处——他通过直白的语言与民众打成一片,直面民众希望改善生活的诉求,上任后也坐言起行,至少努力地实现竞选承诺。

港府实在不应再任由问题积压,应该主动出击,摒弃不合时宜的管治思维,以无比的魄力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房屋问题上,当局应援引《收回土地条例》,从地产商手上取回閒置农地,兴建更多公屋;在医疗问题上,可先引入海外医生,解决短期需要,长远而言,则应加大培训本地专业医护人员,方法包括发展第三间医学院,以及增加医科生学额;而在港铁问题上,当局应发挥作为最大股东的作用,主导其展开彻底改革,甚至回购港铁。

与此同时,从政者必须切记,即使他们怀有愿景,亦不能把它和僵化的意识形态混杂,否则只会自讨苦吃。假如政府以意识形态掛帅,无视经济长期萎靡、民生没有改善甚至倒退的情况,人民就无法忍受下去,势必寻求改变。民进党政府就是犯了上述错误,为“韩国瑜现象”的出现提供政治土壤。

种种事例显示,香港从政者似乎还未深刻认识到,市民真正需要什么。就以政府来说,它依然死抱英治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市场、小政府”逻辑,以“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称号为荣,拒绝直视深层次矛盾,履行分配资源的本分;至于获政府和中央支持的建制派,他们的见识同样落后于形势,以为香港仍可像殖民地时代般做中国内地的窗口。

另一方面,民主派也是五十步笑百步——不单拒绝以务实态度,在议会为市民争取民生利益,反而泛论民主、自由、人权等议题,本末倒置、轻重不分,继续沉溺于意识形态斗争中;“港独派”和本土派更加不堪,以为香港比内地“优越”,一味炒作中港矛盾,沉醉于镜花水月般的直接或间接的独立运动。

基于利益考量,政客有时难免要操弄意识形态议题,但他们必须弄清,意识形态是一回事,普罗大众的真实感受却是另一回事——他们对政客的“理念”没有多大兴趣,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真正“贴地”(接地气)。倘若政客拒绝直面民众需要,到头来只会遭到唾弃。香港与其蹉跎岁月,无止境地在意识形态中空转,倒不如多做实事,包括利用港珠澳大桥开通、广深港高铁通车,以及《大湾区规划纲要》出台的契机,主动谋划未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为全体市民谋取更多发展机会。

总结而言,韩国瑜只是在民进党施政表现极为不济的大背景下,以“讲大白话”的方式赢得民心,适逢其会地收割选举成果;他为高雄渔农界争取订单的承诺,实际上不脱“卖菜郎”思维,这并不值得港府仿效。尽管如此,韩国瑜确实创造出一个近年罕见、值得解读的政治“现象”。这个“现象”折射出人民对改善生活的迫切诉求,这也是任何政治的本质,是从政者的初心所系,假如从政者无视这些诉求,人民必然对其弃如敝屣。

 

 

http://www.zaobao.com/wencui/politic/story20190325-942946  


网站介绍( www.websitesworld.com )  提供旗帜广告与链接服务
© Since 2003, Websitesworld,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