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哥
----
不管你有没有自己买入过股票,申购过基金,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完。
无论你是股市里身经百战的老手,还是对投资一无所知的新手,2022年初国内资本市场发生的闹剧,一定会刷新你的认知边界。
在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之前,明哥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能想到的,一个动不动在媒体上登上新闻版面、顶流的基金经理,在我国A股市场里投资,最多能够亏掉多少钱?
对的,你没有看错我的问题。明哥问的不是能为投资者赚多少钱,而是能亏掉多少钱!先发挥一下你的想象力,脑洞大开一下。
在揭晓答案之前,明哥邀请你到网上观看中欧基金公司为这位顶流基金经理葛兰拍摄的宣传片:基金经理的一天,葛兰。
如果你没有申购过她的基金,对财经话题也很陌生的话,你一定会感动,想着把钱交给她来负责管理和投资,你不仅可以安心睡大觉,还可以畅想若干年后有不菲的收益。
结局可能让你大跌眼镜。因为,截至2022年1月份,她就已经至少亏掉了108亿元;如果A股继续朝着当前态势发展下去,明哥敢和任何人打赌,在2022年第一季度结束后,亏损额会超越200亿元!从A股刚成立时算起的31年时间历史里,亏钱最多的基金经理,诞生了。
于是,无论你现在通过「支付宝」登录「蚂蚁财富」平台,还是登录腾讯的「理财通」、「天天基金」、各大银行App的理财频道,进入葛兰管理的5支基金中任一支,进入讨论区,你会发现基民群体已经自发形成了一句新的口头禅:家里有钱花不完,中欧基金找葛兰。
也有一些亏损太多的基民,发泄着一些过分的话语。明哥当然反对任何一个基民、投资者,因为投资亏损而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做出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
但是,我们也能从漫山遍野的众怒、悠悠之口中,感受到中欧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葛兰的所作所为,给国内数百万投资者造成的巨大损失。
现在我们的问题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金融行业竞争压力这么大,普通从业人员就很难当上基金经理。
哪怕当上了,只要有连续2年业绩靠后,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即使侥幸一直在当基金经理,如果不是业绩超群,管理的资金规模也很难上去。
别说可能亏损200亿元了,一般的基金经理管理的资金规模能够达到200亿元,就很了不起了。
所以,葛兰之所以已经造成了至少108亿元的损失,未来损失额会超越200亿元,一定是因为她的管理规模很大。
我们以她管理的主力产品「中欧医疗健康混合C」来举例。
成立于2016年9月30日,到2021年6月,收益率为313.6%。这是历史上最高的收益率。
在此之前,任何一个基民,只要买了后坚持到这一天,几乎都是赚钱的。
没有人去追问她的收益率一路上涨的原因,很少有人去计算她基金持有的十大成分股票是什么。
除了像明哥这种睿智的、久经沙场的投资者,在提醒大家注意,这种模式随时可能要崩盘。
宣传机器就开动了。支付宝的热销榜单、地铁站的广告、社交媒体上基金自媒体的软文、楼宇电梯里基金公告的大幅海报……
2019年底时,葛兰的在管规模也就是71.35亿元;但是1年时间过去,2020年底,在管规模飙升5倍,达到441.91亿元;截至2021年末,葛兰旗下共计管理5支基金产品,管理规模达1103.39亿元,是我国资本市场,在管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最大的基金经理。
资金规模扩大了14倍之多。这一切,只发生在2年时间内。
如果你盯着「中欧医疗健康混合C」基金的业绩走势图,会发现,虽然从2021年6月份开始,收益率开始从最高点313.6%下行,回撤到了2022年2月11日的收益率:137.20%,但是,如果一个投资者从头持有到尾,也是赚钱的,大幅跑赢了市场基准:沪深300指数。
那为什么她还能给投资者造成百亿元以上的亏损呢?秘密就藏在资金规模。
假如让你来管理一支基金(为了方便理解,不考虑申购费、赎回费、托管费、管理费等费用):在资金规模只有70亿元时,你的投资收益率80%,那么你为所有基民赚取了56亿元;在资金规模达到1000亿元后,哪怕从最高点回撤30%收益率,就为基民一把亏掉了300亿元!也就是说,资金规模大了以后,能够忍受的回撤区间就越小。对基金经理的专业要求就更高,职业责任要求就更高。
回溯葛兰自2016年三季度开始管理的中欧医疗健康混合A、C基金,她每年给所有基金持有者带来的回报如下:
2017年赚,+0.69亿;
2018年亏,-1.97亿;
2019年赚,+8.50亿;
2020年赚,+82.5亿;
2021年亏,-72.24亿;
本来2021年延续了她在前面两年的操作,前三季度依然是赚钱的,没想到第四季度开始全面回撤,5支基金在一个季度内就亏损了139.30亿元。
2022年才过去1个月,就巨额大亏,-125亿!
明哥在A股市场浮沉了12年来,见多了鬼故事,也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按照现在的局势发展下去,她的5支基金总亏损额,将极大概率在第一季度结束后达到200亿元。
那么,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同样一个基金经理,在2020年及之前,她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稳步向上,从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就全面败北,兵败如山倒呢?
你能想到这个问题,证明你具有一定的研究精神。
但是,你可能怎么也想不到,真正的答案是:她以前的业绩,也不是真的,根本禁不住考验。这里的假、真,并不是说,当时那个时间点,没有(确实)达到披露出来的收益率,而是说,如果没有她后续再以增量资金,重新买入同样类型的股票,推高原来持仓股票的价格,收益率根本维持不住。这一切,都只是短时间内,给予投资者的幻觉。
葛兰在大学里就读的是医药专业,还具有博士学位。因此她当了基金经理之后,就对医药、医疗行业情有独钟。
虽然从2016年产品成立起,她也尝试在不同的时间点,更换前十大持仓的股票,但是换来换去,真正决定了她5支产品净值走势的,就是如下几支股票:爱尔眼科、通策医疗、长春高新、药明康德、泰格医药、康龙化成、凯莱英、宁德时代……
我们回溯这几支股票,从2016年开始到2022年1月份的股价走势图,会发现极其地接近。虽然涨跌的高度、节奏走得不一样,但是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以爱尔眼科为例,过去几年的股价周K线图表明:从2016年8月-2021年2月,上涨了9倍;从2021年2月-2022年2月,跌去了54.4%。
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我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常识,来大致估算出这家公司的合理股价在什么范围。也就一眼能够看出来,之前的上涨,也是幻觉,以致出现了巨大的估值泡沫。
通常情况下,假如一家公司财务不造假、净利润基本体现为现金流入、长年稳健地成长,那么资本市场喜欢用市盈率:P/E指标来估算其合理估值。比如,P/E=25,代表公司每年盈利回馈给股东,25年后股东能够收回成本,并开始盈利。
那么在最高价位时,这几家公司的估值水平到了多少倍呢?
爱尔眼科:P/E=168;通策医疗:P/E=178;长春高新:P/E=105;泰格医药:P/E=65;宁德时代:P/E=110……
这些公司,假如放到成熟的美股市场去,估值水平P/E能够达到25倍,就算是祖坟冒青烟、烧高香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说葛兰的基金,在2020年之前的业绩也不算是「真」的,而是「假」的呢?因为,之前的上涨,是由后面的驰援资金,不断买上去的。假如没有后续支援的资金,依靠资本市场的合理定价,和其他投资者的定价,这些股票根本不可能涨到那么高的程度。
她成功地利用了短期业绩、互联网上发达的宣传手段,为自己吸引来了源源不断的资金,向少数几支股票发起了密集不断的冲锋,从而成功实现了不断加强的正反馈,或者索罗斯定义的反身性:
基金有一定的收益率->
吸引新的基民试水申购->
基金经理将资金投资于原有仓位的股票->
股价上涨,推动基金的净值进一步上涨->
基金代销平台找到广告噱头,进一步营销->
更多互联网用户转化成为了基民,继续申购……
公募基金、支付宝为典型的互联网基金代销平台、不明真相的基民,共同驱动了不断加强的正反馈机器,硬是将不少净利润增速只有5-10%的白马龙头公司,干到了60倍P/E以上的估值,还冠之以名义:白马龙头永远涨、核心资产永续成长……
说白了,葛兰基金在2021年三季度之前的业绩,就是她自己用基民的钱买出来的……
如果失去了资金的支持,她以前的业绩也根本实现不了!
所以,当正向加强的正反馈,演绎到了极致,导致但凡有点良知的股民、机构,也不愿意再跟买后,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打断了自我实现的循环,进入了负向升级的正反馈循环。
现在,这台震荡级数越来越猛、往下加速掉落的正反馈机器,才刚刚开始启动……
基金的收益率曲线开始下跌->
基民们忍不住,尝试赎回份额->
基金经理被迫将龙头股票的部分仓位卖掉->
自卖会导致股价下跌,所有基金的净值下跌->
社交媒体上基金话题热度下降,投资者贬低基金->
基金代销平台不再宣传收益率,子弹断粮->
基金的收益率曲线进一步下跌->
……
春节之后,短短的几周时间里,这些基金的净值,普遍下跌了20%。股灾的声音不绝于耳……
然而,这极有可能仅仅是个开始而已。
你可能有个问题,连明哥这种,没有在任何投资机构就职的股民,都能熟悉这套模式,能够在1年前的《年轻人,还敢买基金吗?套在山顶的那种》文章中就预言了今天发生的一切,为什么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不提前预防,或阻止这种巨额损失的发生呢?
我们不禁要问,中欧基金、葛兰,为什么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门户大开、来者不拒地接受1103.39亿元的资金涌进来,委托他们投资呢?
他们就不担心,一旦资金规模超过了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无法给投资者创造回报,甚至导致亏损,将面临什么样的口诛笔伐吗?
原因就在于: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基金经理的薪资,就来自于收取基金的管理费。无论基金在1年内是赚是亏,基金公司都是按照管理资金的规模1.5%比例,提取管理费的。再按照内部薪资的分配规则,给基金经理发放巨额工资和奖金。葛兰在管基金的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那么1年之内就可以给中欧基金公司带来15亿元的管理费收入。并且,基金行业的共识就是:不怕基金亏钱,就怕基金赚钱;因为赚钱了,基民可能就赎回,造成资金规模下降,能提取的管理费下降;如果亏钱了,基民不但不赎回,还被洗脑要长期持有、做时间的朋友,动不动还加仓摊平成本……这样赚钱实在太容易了!
遇到有责任心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不追求公司短期的收入业绩,也不把自己的基金经理职业看成是一锤子买卖,在基金规模明显超过了管理能力后,分红、限购、鼓励赎回、提示风险,目的就是把规模给降低下来。比如,易方达基金,以及基金经理:张坤,在管理规模达到1000亿元后,把基金资产分红给投资者、鼓励赎回,释放风险提示信号,就赢得了市场的口碑。
中欧基金、葛兰,没有做到这些,放任规模超过管理能力,在基金行业规则表提取管理费,赚得盆满钵满,自然是没有不合规、法律上也没有瑕疵,然而确实是不负责任、存在滥用信托道德的嫌疑。
更让基民们感觉到不可思议的是,葛兰曾经在2020年上半年买入了500万份额自己的基金,但随后在2021年上半年清仓赎回,赚了将近一倍。在她自己赎回后,以实际行动表示对后续净值走势不看好后,依然放任规模增长。
但是,需要反思的不仅是这些基金公司、不负责任的基金经理,同样包括依靠海量的互联网金融流量,引导不明真相的投资者入坑的理财平台。比如:支付宝平台,按照传统实体电子商务的运营思路,推出了各种榜单:长期绩优基、周销量Top、土豪都爱买……
并且明显标示「超30万人近1周购买」的诱导字眼,暗示这款基金产品多么受欢迎……
没见过金融世面的年轻用户,哪里招架得住?
更加不要说,支付宝平台在众多的基金公司、基金经理里,遵循的是简单粗暴的推荐逻辑:谁在过去若干年里,收益率最高,谁就应该享受独家热榜的推荐。完全不去研究历史收益率高的真实原因,也意识不到销量高完全是平台的推荐导致的。
互联网大厂设计的「一键投资」入口,对传统的银行、券商营业部、基金自有电商渠道,形成了碾压式的降维打击。
基金产品的渗透率,火箭般蹿升,走入了千家万户,尤其是刚踏入社会、缺乏金融投资经验,却梦想躺赚、不想奋斗的内卷青年。他们都意识不到,自己成为了韭菜。粉嫩多汁、切起来干净利落。
2022年,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会是极其不容易的一年。
A股市场,有史以来,第一次面临着新形式的泥沙俱下。
不同的基金产品之间,已经形成了多杀多、互相踩踏的恐慌局面。
对于盛极而衰的牛熊转换,明哥早就经历过很多回了。今天发生的每一幕,历史上都曾经鲜活地上演过。
如果没有2015年去杠杆的痛苦经历,很多上市公司、投资者就意识不到杠杆投资的恐怖威力,谈之色变;
如果没有2022年基金行业制造的投资悲剧,中国互联网用户就不会对基金、股票投资有所敬畏。
负面正反馈的绞杀模型,不把最后还抱有幻想的顽固分子,彻底折腾得没有脾气,是不可能完成熊市筑底的过程。
你非常幸运的是,看到了明哥的这篇文章。
如果你手中持有了过去3年的热门基金,请一定要记得:
赎回!
赎回!
赎回!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